索引号: | 00001434-9/2025-00000041 | 发布机构: | 区经委 |
生效日期: | 2025年07月17日 | 文 号: | 嘉经规〔2025〕4号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各部门文件 |
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
嘉经规〔2025〕4号关于印发《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相关委、办、局、街道办事处,嘉定新城、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管委会:
经区投资促进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同意,现将《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嘉定区经济委员会
2025年7月16日
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行动方案(2025-2030年)
根据《上海市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及上海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建设要求,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市公安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委等部门,与嘉定区人民政府建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区协同机制,依托嘉定区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出区位优势和扎实产业根基,进一步强化市区联动,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特制订18项重点任务和协同事项。围绕产业创新引领、产业主体培育、产业应用示范、产业生态优化等“四大工程”,充分发挥嘉定区“产业基础+创新资源+示范应用”特色优势,市区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二、基本原则
市区联动、协同推进。充分发挥市、区两级政府协同作用,调动市级资源,强化区域合作,合力推动上海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同推进重点任务。
创新驱动、技术引领。聚焦智能网联、固态电池、汽车芯片、线控底盘、燃料电池汽车等核心技术领域,推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准研发平台,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落地。
产业集聚、生态优化。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布局,推动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套、协同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需求牵引、应用驱动。瞄准市场需求,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开发与应用。通过应用示范引领,带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和普及。
三、发展目标
到2030年,集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培育一批硬核科技企业,招引一批国际国内研发设计中心、总部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嘉定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达1000家,形成“空间载体布局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智慧设施开放联动、应用场景规模落地”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
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以安亭汽车制造基地为核心,汽车城制造区、汽车城零配件园区、新能源基地、外冈产业园和嘉定工业区北区为五大功能板块,以创新港、新能港、氢能港、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上海汽车芯谷 “三港两园”为重点承载区。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各区域连点成片,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在集聚区内积极探索新型用地模式。
在产业集聚方面——招引培育“智驾系统+芯片+大模型”等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链企业,及全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甲醇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构建从研发、制造、测试、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形成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文化地标。
在技术支撑方面——支撑融合感知、线控底盘、激光雷达、数据安全、自主芯片、应用软件、AI大模型等企业技术成熟与应用,推动端到端模型、国产芯片技术突破与应用。推动50家以上企业实现核心技术迭代升级,实现30款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新产品市场化应用。
在基础要素方面——加强智能基础设施的运维运营,完成5G-A新型基础设施全域覆盖,推动信号灯数据开放应用。协同市级部门建设交通管理服务平台,提升车城网平台服务能级。开放嘉定—虹桥自动驾驶道路,实现自动驾驶汽车跨区、跨省互联、互通、互认。
在垂类应用方面——以场景赋能产业发展,全力建设智慧公交、智慧出租、无人配送、无人环卫等多业态自动驾驶垂类应用场景,实现全量L2级自动驾驶汽车平台接入、万辆级L3级自动驾驶汽车创新应用。打通商业闭环,推动L4级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商业化运营。
四、重点任务
(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引领工程
1、打造高附加值零部件企业集群。支持企业加大零部件研发投入,加快自动驾驶、智能底盘、智能座舱、车载软件、车规级芯片、固态电池、燃料电池、甲醇燃料、SiC、热管理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突破,推动零部件向集成化、模块化、轻量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化创新技术自主研发。依托市级自动驾驶实训场平台,有效集合行业数据资源,重点聚焦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三智”核心技术领域,开展自动驾驶端到端模型算法训练和产品研发,实现L2级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全量应用、L3级自动驾驶功能量产应用。
3、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建设。发挥嘉定区汽车创新联盟作用,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究机构等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水准研发平台,促进研发供需合作,推动区内实验室设备共享,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4、夯实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强化上海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上海嘉定工业园区等载体支撑能级。提升“三港两园”发展效能,专攻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汽车产业“一软一硬”等五大关键领域。
5、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速推动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公共实训场、仿真测试平台、功能实验室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共性技术攻关、检测认证、评估鉴定等服务,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测试验证和示范应用。
(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主体培育工程
6、支持传统企业转型与新兴企业壮大。鼓励传统汽车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投资并购等方式提升技术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应用场景等方式强化功能开发及效率提升。支持细分领域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型企业壮大发展,推动创新型企业与整车企业协作,扩大生态集聚效应。
7、加快引育优质头部企业。强化产业链图谱应用,以链式招商精准招引、以商引商挖掘存量、科技招商促进转化、资本招商强化招投联动、境外招商挖掘海外项目、会展招商做好汽车嘉定宣传、场景招商开放共享资源、载体招商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人才招商落实人才新政,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能级。
8、打造工业服务业创新高地。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聚焦汽车研发、设计、物流、检测、智能网联、园区运营等工业服务业企业及平台,打造一批引领性、标杆性工服典型场景。围绕重点企业和项目打响工服品牌,推动“上海制造+服务”新范式转变,强化工业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
9、支持汽车行业组织创新发展。鼓励行业组织发挥平台作用,加强国家先进制造业(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集群建设,持续推进标准制定、产业对接、地区交流、资源整合等。支持行业组织深度参与政策研究、产业推广及人才培养,强化行业自律与创新协作,构建行业组织活力集聚生态。
(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应用示范工程
10、推进自动驾驶示范应用。支持L3级测试应用和产品准入,鼓励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应用。有序扩大测试及示范应用区域,逐步推动在开放道路常态化开展商业化应用,扩大智慧出租场景拓展,打造城市级全域全场景智慧出行服务生态。
11、推进“双智试点”成果转化。围绕智能网联、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建设,基于双智数据挖掘高价值工况场景,支撑自驾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深度挖掘感知数据商业价值和城市治理应用,不断提升车城网平台应用能级,依托车城网平台,接入市级管理平台,实现道路测试应用监管。
12、打造多样化应用场景。在出行、公交、环卫、物流等领域打造标杆应用场景。布局有条件的园区、校区和居民小区等区域,开展末端无人配送应用;探索无人清扫等智能环卫示范应用先试先行,并推动全域开放;布局有条件的开放道路与大型园区,开展无人小巴示范应用。
13、推动园区、场库智慧化提级。加快推进园区、场库等载体智能化改造,推动智慧停车场库AVP自主泊车示范工程试点、推动智慧停车、自主充电在智能网联创新生活场景示范、智慧停车场库建设中的落地应用,并逐步全域推广。
(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优化工程
14、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持续扩大联盟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供需对接,每年举办不少于5场行业交流活动。支持功能性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等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与集成电路、信息通信、能源、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
15、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服务。发挥市、区两级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出台实施专项支持政策,并形成支持产业生态集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体系,支持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落地。加强企业服务效能,依托市-区-镇三级服务团队,加强走访对接,宣传惠企政策,办理企业诉求,提升项目服务能级。
16、强化社会资本杠杆效应。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场景运营、跨区域创新等投向,积极构建“基金引导+场景开放+政策赋能”的社会资本动员体系,突破产业投资瓶颈。推动建设基金“投资-建设-运营-退出”闭环机制、“政银保”三方联动优化风险共担机制。支持智能网联专属保险产品开发,覆盖自动驾驶系统失效、数据安全泄露等新兴风险。
17、构建全球影响力文化IP。打造新一轮汽车品牌文化,建设具有国际辨识度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文化地标。升级F1传统赛事,开发原创赛事品牌,注入智能网联基因。依托赛事经济激活文旅消费,开发“赛事+”衍生业态。举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论坛,强化国内外学术及文化交流,形成常态化汽车文化品牌圆桌、推动嘉定汽车文化IP植入。
18、深化产业人才队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加大产业人才有效供给,构建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积极汇聚产业人才,加快产业聚才引智步伐,着力用好产业人才,完善产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支持产业人才揭榜挂帅。精准服务产业人才,加大产业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双招双引”同向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机制
构建市区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规划资源局、市交通委等部门,与嘉定区政府定期会晤专题研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协同解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堵点问题,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市区协同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行业智慧,为产业科学决策提供权威咨询与战略性建议。
(二)强化政策保障
加强市区联动,通过市、区专项资金加强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制定区级专项产业政策,在产业规模扩大、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拓展及产业生态完善等方面给予引导支持。推进“产业中心区”建设,通过“收储招拍、收购升级、自主转型、多元合作”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落地新业务、新板块、新投资。
(三)强化责任落实
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任务与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确保任务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实效化。强化政企联动机制,完善企业跟踪服务机制,通过提供精准服务助推企业提升规模、纳入统计范畴,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稿件:
文字解读:协同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行动方案(2025-2030年)